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排行榜 汽车排行榜
红旗文稿_红旗文稿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ysladmin 2024-07-10 人已围观
简介红旗文稿_红旗文稿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红旗文稿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毕业设计 完成论文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红旗文稿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毕业设计 完成论文时间及预期结果结果怎么写!
2.李慎明的个人作品
3.对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教授及其写的著作《中国震撼》、《中国贡献》应该如何去客观解读和评价?
4.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什么作用
5.《申论·以辩证法为武器》如何回答本质问题
6.简新华:为什么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是有害的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毕业设计 完成论文时间及预期结果结果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李慎明的个人作品
2010年度科研成果:
1.《中国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个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与问题逻辑》,《中国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何以可能》,《哲学研究》(CSSCI)2010年第12期。
4.《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学术研究》(CSSCI)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6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8期转载。
5.《作为马哲史研究对象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10年第3期
6.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10年第4期。
7.《论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南京社会科学》(CSCCI)2010年第6期。
8.《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江苏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 5 期。
9.《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化的理解》,《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2期。
10.《论塞耶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解读》《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1期。
1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伦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6期。
12.《论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对启蒙道德的批判》,《江汉论坛》(CSSCI)2010年第12期。
13.《弗洛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2009年度
科研成果:
1.《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个人专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哲学研究》(CSSCI)2009年第12期。
3.《从技术政治学到审美政治学:马尔库塞政治哲学初探》,《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5期论点转载。
4.《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哲学动态》(CSSCI)2009年第1期,《哲学文摘卡》2009年第2期转载。
5.《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道路和实质的考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7.《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展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12月29号
8.《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南京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9.《一种非压抑性文明何以可能:评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江汉论坛》(CSSCI)200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加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观念与方法》,《河北学刊》(CSSCI)2009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9年9月1号摘登。
11.《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9年第3期。
12.《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价值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论科学对人类生态意识的萌生与生态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第11期转载。
14.《孔子之“信”的适用领域与层次及其与当代诚信思想的沟通》,《伦理学研究》(CSSCI)2009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9年11月10日摘登。
15.《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2期。
16.《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拷问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号。
17.《环境伦理学》,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科研课题:
1.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经费20万
科研奖项:
1,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研究(系列论文),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教学研究课题:
1.研究生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校级),经费1.5万元.
2008年度
科研成果: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2.《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3.《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4.《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开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理论定位》,《学术月刊》(CSSCI)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日益模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象》,《学术研究》(CSSCI)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论点转载。
7.《论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3期。
8.《论威廉·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6期。
9.《论戴维·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江汉论坛》(CSSCI)2008年第12期。
10.《论作为境界的生态文明理论与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与作为发展观变想的理论主题及其当代影响》,《青海社会科学》实》》,《道德与文明》(CSSCI)2008年第4期
1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阈》,《光明日报》2008年2月20号;《浙江日报》、《贵州日报》全文转载。
12.《论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年4月8号。
13.《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维度》,《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观述评》,《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
科研课题:
1.省社科基金:.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途径的历史经验研究 经费 0。5万
科研奖项:
1.《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教学研究课题:
1.校级教学研究课题”我校哲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委托课题),经费5000元
2.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人文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委托课题),经费8000元.
2007年度
科研成果:
1.《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独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生态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哲学》,《哲学研究》(CSSCI)2007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12期转载。
3.《制度批判、技术批判与消费批判: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4.《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与问题域》,《江汉论坛》(CSSCI)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5.《技术理性批判与科技伦理的重建:评威廉·莱斯的科技伦理价值观》,《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述评》,(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The Study of Marxist Western Philosophy in Chinese Academe and Its Defects Rethinking Marx(USA) 2007.6.
8.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9.《近年来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与郭剑仁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论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汪信砚教授合作),《红旗文稿》2007年2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科研奖项:
1.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 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2006年度
科研成果:
1.《技术祛魅与人的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哲学研究》(CSSCI)2006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2.《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CSSCI)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3.《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评析: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与生态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2006年第12期。
4.《文化、自然与生态政治哲学概论:评詹姆斯·奥康钠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
5.《论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学术月刊》(CSSCI)2006年第4期。(合著)
6.《生态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评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7.《环境伦理学价值立场的转换:从西方化到中国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入选《当代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哲学审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环境伦理应以人为本》,《长江日报》2006年8月3号。
2005年度
科研成果:
1.《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哲学研究》(CSSCI)2005年第4期;《光明日报》摘登。
2.《文化价值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05年第6期;入选《国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学报》(CSSCI)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4.《论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5年第1期。
5.《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江汉论坛》(CSSCI)200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6.《论卢梭政治哲学的伦理价值向度》,(合著)《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5年第4期。
7.《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学习与探索》(CSSCI)2005年第3期。
8.《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新视野》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略论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解读》,《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05年第3期。
10.《“北京共识”对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的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11.《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卡》2005年第3期转载。
12.《和谐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湖北日报》2005年4月14日。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非哲学化和科学化》,《湖北日报》2005年6月2号。
13.《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湖北日报》2005年9月1号。
14.《信用伦理与和谐社会》,《长江日报》2005年5月6号。
15.《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初探》,《人学与现代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科研奖项:
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04年度
科研成果:
1.《哲学与文化价值批判:解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专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哲学研究》(CSSCI)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社会观察》2004年第5期转载;入选《当代中国的“人—自然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关于研究和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2004年第6期。
4.《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4年第1期
5.《重新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河北学刊》,(CSSCI)2004年第2期,《光明日报》摘登。
6.《论价值哲学视阈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7.《略论马尔库塞科技—伦理价值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8.《“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伦理意蕴》,《道德与文明》(CSSCI)2004年第5期;入选《东南大学伦理论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论弗洛姆的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伦理学研究》(CSSCI)2004年第2期,《哲学文摘卡·伦理学》2004年第4期转载。
10.《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4年第5期;入选《人学与现代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4年第1期。
12.《文化选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04年第3期。
13.《制约学术创新的三大因素》,《长江日报》2005年2月13号。
14.《谈谈尊重》,《光明日报》(合著),2004年7月20号。
科研课题:
1.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陶德麟教授主持)的子课题“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经费 1万元
2003年度
科研成果:
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两种路向》,《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略论儒家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CSSC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论点转载;《长江日报》摘编
3.《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研究论纲》,《河北学刊》(CSSCI)2003年第2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4.《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03年第5期。
5.《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与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3年第1期。
7.《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述评》,《理论月刊》2003年第2期。
9.《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初探》,《人学与现代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科研课题:
1.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 6.5万
2. 教育部人文专项课题“市场经济与信用价值体系研究” 4万
3.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教材问题研究,经费0.3万
科研奖项:
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辨析》,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02年度
科研成果:
1.《再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评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2002年第2期;《理论参考》2003年第2期转载。
2.《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世界哲学》(CSSCI)2002年第5期。
3.《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4.《信用伦理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失》,《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2年4期,《理论参考》2002年第10期转载。
5.《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内的当代哲学问题论析》,《江汉论坛》(CSSCI)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
6.《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回眸与反思》,《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2年第3期。
7.《论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2年第6期
8.《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点》,《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2年第3期。
9.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及其对早年思想的超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CSSCI)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青年卢卡奇的文化哲学初探》,《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02年第3期.
11.《关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困境与未来走向的思考》,《理论前沿》(CSSCI)2002年第7期.
12.《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问题·出路·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二十年:兼论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本思路的现代转换》,《理论月刊》2002年第3期。
14.《全球化与建构中国现代性伦理体系的几点思路》,《理论月刊》2002年第10期。
15.《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2002年第4期。
16.《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的历史观及其基本价值取向》,《楚天学术》2002年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意识形态职能关系的解决》,《哲学评论》2002年第1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评论》(2002),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
19.《论陈毅军事辩证法》,《创始者的精神家园》,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
科研课题:
1.湖北省社科基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问题研究 经费0.5万
2001年度
科研成果:
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校学术丛书),(独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再清理与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01年第6期;入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哲学年鉴》(2002)介绍。
3.《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主义的批判》,《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01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科尔施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集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1年第4期。
6.《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天府新论》(CSSCI)2001年第5期。
7.《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三大特征》,《理论月刊》2001年第5期。
8.《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反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教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入选《学习型社会的探索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00年度
科研成果:
1.《关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2000年第1期;《哲学年鉴》2001年介绍。
2.《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研究》2000(CSSCI)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列主义》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
3.《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与重构》,《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0年第4期。
4.《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影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CSSCI)2000年第2期。
5.《略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和性质》,《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8期。
6.《应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农行干部管理学学报》2000年第8期。
7.《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历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教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8.《社会转型期非理性现象透视》,《安徽日报》2000年1月
对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教授及其写的著作《中国震撼》、《中国贡献》应该如何去客观解读和评价?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战争、和平与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李慎明自选集》《纵马湘赣》《王震传》(合著,上、下册)等、《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八集电视片总撰稿、《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六集电视片总撰稿。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系列)、《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黄皮书系列)、《邓小平理论研究前沿报告》等数十部。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八集电视片总撰稿。
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等中央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 多篇。
数部作品获国家有关奖项。 主要论文
1.《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红旗文稿》2013/09。
2.《时间不在资本主义一边——高新科技在革资本主义的命》,《红旗文稿》2013/03。
3.《关于搞好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13/01。
4.《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上)——俄罗斯人在诉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3。
5.《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下)——俄罗斯人在诉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4。
6.《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0。
7.《试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住房的两重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5。
8.《“资本主义冬季之后是社会主义的春天”——李慎明对当今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国外社会科学》2012/05。
9.《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导报》2012/12。
1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政策》2012/01。
11.《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红旗文稿》2011/06。
12.《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亟须抓紧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自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4。
13.《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话语的本质内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外社会科学》2011/01。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思考——“十二五”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人民论坛》 2011/09。
15.《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教材——重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党建研究》 2011/02。
16.《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17.《“中国道路”的六个内涵》,《科学咨询》2011/02。
18.《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经验》,《红旗文稿》2010/23。
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2。
20.《国际金融危机现状、趋势及对策的相关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6。
21.《七大资源匮乏呼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红旗文稿》2010/10 。
22.《正确认识和处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个重要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1。
23.《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6 。
24.《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线》2008/12。
25.《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和贡献》,《人民论坛》2008/18。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前线》2007/01。
27.《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党建》2007/02。
28.《“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4。
29.《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前线》2007/07。
30.《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2007/06。
主要著作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什么作用
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搏击风浪,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从红军长征胜利到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大踏步地重返世界之巅,看到了全面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前景,看到了真正的道路自信和话语自信,看到了中国软硬实力的全面崛起,看到了我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展示的远见、勇气和担当。
这一切改变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必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秩序的演变。崛起的中国,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搏击风浪,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重返世界之巅的伟大进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为壮阔。
扩展资料:
张维为的相关情况:
1、张维为的 “思考中国三部曲”系列(《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销量过百万,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其中《中国震撼》一书曾于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此书也曾获2012年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许多奖项,并被译成英、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3、曾以中英文在《求是》、《红旗文稿》、《光明 日报》、《环球时报》、《纽约时报》、《欧洲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
人民网-张维为:中国正走在重返世界之巅的道路上
《申论·以辩证法为武器》如何回答本质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性,在党的文件中分别已有明确表述,前者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后者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显然,按照“根本建设”的要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项建设以及各项具体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进行,都要最终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上来。换言之,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的一条红线,各项建设和具体工作都必须以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最终也应该体现到执政能力的提高上来。
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又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它不仅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所谓根本性作用,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作用的对象而言的。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做,都要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从人这个根本出发,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做人的工作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理应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所谓综合性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所渗透的领域并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而是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影响的范围涵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而不是某一项具体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执政能力的绩效,也应该体现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五种能力的提高上,而不是对某一种具体能力发挥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挥作用的途径 从总体上看,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包括党的整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指党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及途径,可以从三个层面说明。
(一)党员干部的素质层面: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决定》指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一个“关键”,一个“基础”,可见,提高执政能力,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端正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树立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民主观;树立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忧患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制意识,等等。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教育、引导、激励等功能。
(二)领导制度、体制层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的简单相加,这里面还有制度的因素。也就是说,党必须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有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正确的政策规则、工作机制,必须有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制度。但是,所有这些制度、体制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大批能够审时度势、制定这些制度、政策、规则的人,需要有严格遵从这套工作体制和制度要求的人,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忠实践行这些制度的人。培养造就这样一大批人,除了其它必要的条件以外,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
(三)群众自觉性层面:通过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执政成效,提高执政能力。这主要是从党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从“动员”和“组织”可以看出,我们党的执政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双向互动”过程。而群众是否积极主动地被领导,能否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朝着党所指定的目标前进,关键在于群众内心价值上的认同,这就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利益,使群众的奋斗方向与党制定的既定目标相一致,并实现合力的最大化。
三、执政能力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执政意识。一是要在增强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上下功夫。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实中,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之所以政治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甚至以不负责任的“第三者”立场或旁观者态度来看待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意识”不强,丢掉了***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自觉地融会于党性之中。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中国***是伟大而光荣的党;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家认清自身在党组织以及整个党的建设中所处的位置,认清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时刻关心党的建设。二是要在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上下功夫。目前,一些党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认为党的执政地位稳如泰山,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观念逐渐淡化。为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虽然我们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增进人民幸福的过程中,执政条件不断优化,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严峻挑战,看到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三是要在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上下功夫。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约束等各种途径,使广大党员干部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革命时,我们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执政后,我们依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是在为人民执政,所以我们执政中的一切作为,都要以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为判断标准。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自觉性。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一个政党执政赖以存在的根本。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担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任务。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正面灌输的方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民众系统地灌输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建构对目前社会管理和秩序在心理上和价值上的认同,表明群体的组织、制度是合理、合法的,群体行为的目标和方法也是正当的,从而使个人确信自己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是合理的和应该的。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们对诚信、忠诚等的效用评价,形成自律,促进对法律法规、道德秩序的遵守,促进群体内部的认同和合法性信仰,保持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消解执政基础的因素作斗争。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险恶用心就是要动摇和摧毁作为中国人民、中国***精神支柱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逐渐削弱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进而使***丧失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此外,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同样会腐化人的心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公民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在这一世界观指导下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正确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科学与伪科学等关系问题,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对待和处理人生和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改革和完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奠定思想基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动员全党的智慧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探索。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向来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中,经济成分、物质利益成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分就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我们长期要坚持的。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上,而且还要渗透到党的自身建设中,与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改革紧密结合,为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不仅要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而且要把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改革的成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科学有效的执政方式上有所作为。执政方式即执政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党的三大作风、民主集中制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执政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发扬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而且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大家在继承科学有效的执政方式上,转变陈旧观念,老方式管用的就继续用,不管用的就要及时舍弃、改造,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执政方式。
再次,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执政方式改革完善中去。进行思想宣传本身就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一,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为其它各项执政方式的改革完善服务,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自身积极纳入到执政方式的改革中,从内容、方法、手段上积极探索与其它执政方式相适应的新路子。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执政方略的贯彻实施保驾护航。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贯彻党的执政方略的功能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一是要使群众的意志专注于党确定的执政方略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执政方略是来自于人民的需要,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执政方略,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集中到贯彻实施党的执政方略上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使群众为执政方略奋斗的行动保持连续性。从终极角度来讲,执政方略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但这并不是说,在执政方略的实施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方针政策都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甚至在短期内可能影响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但受损害的利益通常来说是暂时性的、眼前的利益,而非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努力营造关心、拥护、支持党的执政方略的社会氛围,统一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正确看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保证广大群众为执政方略奋斗的行动保持连续性。三是要使群众在为执政方略奋斗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对党的执政方略的信心源自我们取得的进步和做出的成就。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反映执政方略贯彻执行中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在奋斗中取得的光辉业绩,坚定对执政方略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为执政方略努力奋斗的热情。
(原载《红旗文稿》2005年第3期)
简新华:为什么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是有害的 (
一、申论答题要素之转换思维、紧抓申论题目特点
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到底该如何备考,是否有快捷的复习经验及答题方法?考生如果没有能领悟到“申论是一道证明题”这一基本观点,那么任何申论复习技巧都
是没有意义的。每年都有把申论写成了散文、杂文的考生。申论的本质是议论文,形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总论点明确、分论点清晰。
阅卷组不会期望考生在试卷中的对策有多么的完善,多么的深刻,国家出台政策需要多方论证和小范围试点,申论的大多数考题都是国家政策研究中心的学者每
天在思考的问题,命题组不会苛求考生在一个多小时里能提出“真正”的对策,其实对策都在材料里,申论最重要的答题技巧只是论证考题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因此
“申论是一道证明题”。
二、申论答题要素之学会剖析利用申论材料
申论考试的一部分功能等同于企业招聘中对面试者的价值观考核,你否认国家的现行政策就等同于你去企业面试时否认了企业的价值观,哪怕你是对的,但也不会被录取。
公考中申论最重要的复习经验及答题方法,就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不要只看文字表面。申论命题一般按照先选择主题,然后在此主题基础上进行内
涵、外延及对策的界定,最后根据此界定的脉络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背景材料。经典的申论复习方法是对命题人思维的一个逆向过程。通过材料内容的逆向分析,才
能在有限时间内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所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论证,如果你不能领悟申论的这一答题技巧,则很难取得高分。
可以将文章的论点设置为题目。申论考试中这个看似简单的答题技巧能让阅卷老师快速知道文章的核心观点,让阅卷老师认为论点突出,能在考官心里形成加分点。
阅读资料必备:人民日报—社论(必看)、新华网网评栏目(必看)、红旗文稿、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南方周末。
三、申论答题要素之“口号问题”
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写申论喜欢喊口号,以为喊几句口号、用几句排比句、借鉴几篇社评里面的观点就能得高分。我要告诉你这样是大错特错。
记得在有一年阅卷中,“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句话60%以上的考卷中都出现了,但在批阅中,却发现大多数试卷没有找到和“全面”、“协调”、
“可持续”这三个词相关的内容。有位考生写道“围海造田损害了周边居民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首先要保证居民利益,二要完善机制,
三要加强管理……”,但“全面”、“协调”、“可持续”并没有体现,勉强可以认为“保证居民利益”与“协调”原则有点关系(但不全面,这只考虑到居民一方
的利益,而协调代表的是多方。)考生卷面上写的是在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在论证的时候确没有写出来,试问这样的考卷能得高分吗?
申论答题技巧并不是喊华丽的口号,如果在论述论证的时候运用了辩证思维,即使用很平凡的语句,阅卷老师也是能够看得出来的。相反,如果你没有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生硬地去套用这些口号,是肯定得到不到高分的。
四、申论答题要素之字迹问题
申论考试判卷是人工阅卷,在阅卷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主观性。我在和其他阅卷老师交流中发现,大家都比较青睐清晰整洁的考卷,同样的一份试卷,整洁清晰的卷面可能多得3-5分,因此申论答题技巧同时包括卷面整洁,这也是每个考生只要注意,就能轻易拿到的分数。
简新华:为什么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是有害的 (
一:土地私有化可能会导致“农民不可逆的进城”
二:土地私有化可能导致“中国城市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
三:土地私有化可能产生的大规模的贫民窟将构成中国现代化的最大威胁
四:土地私有化将可能使农民往往只看眼前利益
五:土地私有化可能会使大量小农在权贵与资本家的巧取豪夺下失去土地
六:土地私有化可能会导致曾发生在拉美农村地区出现的情况在中国重深
七:土地私有化可能会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八:土地公有制是中国总结了数千年土地变革命史上研究并发展创造出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
《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逻辑
“三农”问题不只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此,西方严肃的学者也并不认为他们的经验或理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实,不仅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整个东亚,甚至整个第三世界,本来就没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孤立存在的农业问题。我们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农民生计、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这“三农”问题。
近年来理论界很关注“三农”问题,但不少学者却继续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来套用于国情不同的本土问题。西方学术界主流提出的“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导致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在国内得到普遍呼应,除了利益集团背景之外,部分原因是其在理论逻辑上确实很完整;但把这种理论逻辑直接套用在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上,则显然缺乏经验依据。反而是几乎所有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在继承或采行西方制度之后,普遍受制于耕者无其田和城市贫民窟化,并由此造成社会。
因此,国内主流学术界实际上是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推导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并加以模型检验;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土地私有化逻辑仍然需要在经 验层次得到起码的支持:不论任何主义、制度或 *** 、领袖,只要发展中国家在不能对外转嫁成本的约束下加快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资源和生产力诸要素大幅度净流出;在这个进程中,由多种复杂因素形成的“三农”困境,不可能靠某个外部引入的激进理论或政策就会迎刃而解。
笔者在1980年代也曾经热衷于依据西方主流理论构建的逻辑来讨论中国农村问题,认为,只要全面实行了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就会有利于土地买卖、自由流转、兼并集中,那就一方面使农业有可能出现土地规模经营、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和人口会自然被城市化吸纳。于是,新古典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成为我在农村调查研究中的指导思想。然而,我在后来更为广泛的国内外调查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中,逐渐从坚信不疑到形成质疑,主要是由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找不到支持这个逻辑的经验依据,才使我认识到,当年提出的这种从私有化必达自由化的逻辑看上去完整,实则似是而非。
二、土地规模经济只是一个有特定依据的西方理论逻辑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经验强过主观构建的理论逻辑。这种“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达成土地规模经济”的逻辑,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发展中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依据,无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具体的现实变化中,都很难找到支持这个逻辑的客观经验。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老欧洲,那些殖民地宗主国比如英国,以及战败之后完全撤出殖民地、再也没有条件大规模对外移出人口的东亚工业化国家,比如日本,客观上都没有条件凭借“产权私有化+流转市场化”等制度安排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亦即,欧盟和日韩的农业经验也都不支持在中国流行的这个主观构建的理论逻辑。
世界上确实也有特定的、个别国家的经验依据,但恰恰不可被后来者重复。
在老欧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宗主国将自己的剩余人口、贫困人口乃至于犯罪人群大规模转移出去,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源掠为己有。这一过程缓解了人口与土地及资源之间的矛盾,缓解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与生俱来的社会转型压力,形成了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条件。
而在那些主要由欧洲移民新建立的殖民地国家,因其大规模屠杀当地土著人口、剩余的被圈进“保留地”而独占了广阔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其内部矛盾也就能够比仍然主要由土著人口构成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相对缓和得多。
正是在欧洲大规模推进殖民化的几百年里,西方工业化的制度成本得以从内部转移到外部,资源则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凭此,这些老欧洲国家才避免了目前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所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
如果客观地“放眼全球”,则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世界上仅有不超过10个大农场国家,能够有条件实现土地规模经济、产生农业规模收益,它们几乎全部是在殖民化进程之中大规模杀戮当地土著、开疆拓土的产物。除此之外,老欧洲那些发达国家虽然市场化了几百年,却都没有实现教科书中才有的“规模经营”,至今还是以小农场为主,而且2/3的农业经营者还是兼业化的;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中的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比我们早进入完善的市场经济,但其农业迄今依旧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即使实现了土地规模经济的美国,其农业也没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的教条化理论运作。众所周之,美国大农场农业得到的 *** 补贴,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多很多。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得以顺利实现(请注意这里突出的是“顺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前提,本质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离开西方中心主义派生的这两个主流,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三、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教条的教训
在那些继承殖民当局制度遗产,践行“私有化+市场化”教条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找不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规模经济能够成功解决本土问题的范例。而相对获得成功者,恰恰正是不遵循这一理论逻辑的结果。
不论是印度、孟加拉、印尼,还是墨西哥、巴西,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共同困境,都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法获得外部积累和向外部转移成本,只能从内部主要是 “三农”获得资本原始积累,只能在内部消化制度成本。处在这种困境中,如果任由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那么,其结果非但不是快速、低成本地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反而是一方面农村凋敝,小农破产,无地则反;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批涌进城市而难以就业--实现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市贫民窟化。按照西方理论逻辑践行“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的结果,无一不是贫富两极分化,农村贫困地区游击战,城市贫民窟黑帮泛滥,甚至走向恐怖主义。
完全实行土地私有化,即使土地资源丰富,实现了规模经营,如果缺乏对外转移工业化制度成本这一条件,那么“三农”问题也会依旧存在。
最典型的如印度。印度与中国同属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耕地占比和人均耕地都多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也优于中国。但是,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自由流转给印度带来的,一方面是地主和种植园主土地所有制条件下有1/3农民没有土地,另一方面出现了农村游击队和城市贫民窟。
再看墨西哥。早在100年前,西方人在墨西哥推进殖民化,造成土著人口大幅度减少,因而墨西哥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墨西哥爆发了革命,随后又进行了激进的卡德纳斯改革。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资本全球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问世,加快了墨西哥重新开启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集中的进程,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反抗--恰帕斯州长达10年的农民游击队。
还有巴西。巴西自然条件之优越,不仅远非中国可比,就是比墨西哥也要好很多倍。巴西城市化率82%,人均国民收入一度接近8000美元,大农场比比皆是;可巴西也有全国性的饥饿和大规模的“无地农民运动”,而且每个大城市都有几个百万人集聚的大型贫民窟!
令人不解的是,因照搬“私有化+市场化”教条而失败的经验比比皆是,而理论界的不少学者却依然对其深信不疑。
二战之后,在东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原因除了适逢战后黄金年代和因冷战需要而得到美国的扶持之外,恰恰在于没有简单化地照搬“私有化+市场化”的教条,而是得益于长期坚持“日韩台模式”--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为了依靠小农合作的力量稳定农村,坚决阻止任何形式的外部资本介入农业和涉农领域,以合作社在涉农领域的收益来弥补弱势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不足。这些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土地私有化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
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时期始终没有伴随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化,全球发展中人口大国仅此一例。
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二:鉴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目前这种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户占有产权的农村土地制度,主要还是为了向农民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客观上成为中国历次经济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这两个经验背后,是农民的两个自由。
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是:只有同时靠进城务工和在乡务农,才能维持较正常的生活水平。这同仅拥有其中一项即可维持正常生活者相比是不足,但与仅拥有一项却又不能维持正常生活者相比,则是特殊的制度优势。
因此,在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有两个自由需要得到保障--不仅需要自由地进城务工经商,也需要自由地返乡务农谋生。只有进入与退出这两个自由得到保护,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一旦允许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那么,一方面,经营农业本来就无利可图的小农会在地方权利与资本结盟的强势介入下大批失去土地,尽管表面是自愿交易,其实质还是被强势集团所迫。另一方面,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根基之后,农民又无法在城市完全立足,最终结果可能是城市贫民窟化与农村社会冲突的同步加剧,大规模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其激烈程度将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
因此,目前中国农村形成的这种基本制度,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总体上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的“三农”问题尽管深受诟病,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轻的。倘若没有条件在农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上作出重大政策调整,就应该继续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要轻易改变。
什么是土地私有化?怎么看待土地私有化?我国现在土地制度是公有制,即土地是国家的人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和处置权,这和我国的制度和现实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土地私有化是指土地所有权交给个人的一种制度和思想.土地私有化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单同时又是会造成土地紧张,又抑制总体农业的发展,因为私有化会造成土地所有集中,使用分配不当等弊端,我国的国情看来现在不可能实行土地私有化,我国本身就是个农业国家,人多地少,我们更重视总产量而不是单位效益,如果土地私有,单位效益上去了单总产量又下来了,这会造成粮食紧张,农资矛盾加剧等严重后果.土地私有还会造成,农村人口严重外流,城市失业率上升,治安下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和歧视现象严重,社会动荡,贪污腐败等等不良后果.但是土地私有化也是有好的方面的,土地私有能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总体竞争力等.但是现状看来是得不偿失,而且相关法律几乎没有,社会也缺乏制约机构来控制土地使用,国家如果需要征用土地困难也会变大,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仍需要国家总体规划,所以土地私有化是不提倡的.
中国实现土地私有化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先说必要性。首先是农村的土地,农村的土地简单的说一共两种用途:1、农用;2、转成建设用地。农用地这一块,目前土地是可以以承包和租赁的方式转移,承包权本身还可以转承包或者转租。理论上说村民集体组织以外的人承包或者租用土地是受到限制的,但实践中操作办法非常多。简单的说,尽管名义上的所有权不能够发生变化,但是农用地实际的流转在很多地方是非常非常自由的。换言之,现在农用地的价格已经是自由交易的价格,如果实现私有化,地租并不会大幅上升。更进一步说,一块地如果只能进行农业种植,那么这块地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在现在的土地政策下,集约化和规模化已经在广泛开展了,土地私有化很难进一步提升农业的产量。上面的讨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农业地不能买卖。但是考虑到现有土地流转合同往往可以签二十到三十年,地租又是在相对自由的市场中确定的,所以我认为即使土地可以买卖,价值也只能跟着地租走,并不存在大幅增值的空间。综上,即使农业土地允许私有化,和现状很可能差别不大,而且我个人非常怀疑农民的收入可以实质性提升。
第二种是转成建设用地。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开发房地产是才是农村土地增值暴富的唯一途径。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障碍:大多数土地不能发展房地产。因为土地的用途是受到严格规划和管理的,从总量上看,我们国家需要保持一个非常巨量的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安全,具体而言,一个城市也不能够胡乱造楼胡乱开发。如果土地私有化了,那土地用途的限制是否还坚持呢。如果坚持土地规划,那么大多数土地依然是上一段提到的农用地,而农用地转用的现实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善土地征收制度来实现,没必要绕私有化那么大的一个弯,而且就算私有化了,和现在的情况恐怕相去不多。如果放松土地规划的限制,那造成的后续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讲得清的(而且我个人认为如果彻底允许放开,建设用地的价格反而会大幅下降)。
说完农村,再说城市的土地。现在城市的土地被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虽然名义上叫做使用权,实际上“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可以比较自由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换言之和所有权基本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现在的使用权有七十年收回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单独解决,同样犯不着绕一个大弯。
综上,我们国家的土地政策在农用地流转和建设用地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的现状其实和实现私有化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是很接近的。现实中发生的大量侵权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保护来解决,而且现有法律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框架。所以私有制的必要性是很令人怀疑的。
然后再说可行性。土地私有化的可行性基本上完全没有。且不考虑如果全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不会破产,国家财政在失去土地出让金后如果维持,荒山荒地如何确权,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这些特殊组织的土地如何处理、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如何区分等等问题。私有化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回答的,就是土地如何分配。最简单的分配方法是城市居民没有土地,农村土地按当前的村民集体组织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分配。但这样分配显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之处。因为这么分配很难解释为什么城市里的人就不能分配到土地,而现有的集体土地分配安排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也悬殊各异。
土地私有化不就等于土改是土匪形为吗为什么有人要求土地私有化不是一回事.当年的土改是强行剥夺"地主富农"的私有土地分给"劳苦大众"使用,其本质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公有......后来邓搞改革土地虽然重新承包,但是农民仍然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因为中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也所以城市居民买房子最多也只能享有70年产权,因为就算房子是你的,可是土地永远都只能是国家的.只有西方及欧美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搞土地私有化,民众享有土地及房屋真正的所有权.
为什么我国实行两种土地所有制度?按照苏联的共产主义一般理论原则,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就应该只有一种,即国家所有制,也就是一般叫做“全民所有制”。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拿来分给农民,从而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革命成功后,如果将已经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再收归国有,那必然导致农民的反抗,导致社会的。因此,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个变相的,把农民的土地以集体的形式组织起来,从而产生了“集体所有制”。另外,随着后期革命的不断成功,特别是对城市资产阶级的资产和土地没收,则是采取了苏联式的直接的国有化,因而也就又有了“全民所有制”。
两种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
我国土地该不该私有化不该
国家为什么不让农民土地私有化这是个大问题。普通人家在城市花上几代人的血汗钱也只能换回一张只有70年国土使用权的房物产权,如果,农村搞土地私有化,那对城市人口就不公平。
为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那里摇动着虚空的火瓣花。
它永远是不同的,就像古代的学者们所教诲的,
咧着嘴笑,仿佛这全然是
因为我们甚至让我们的歌都承受了太多的音乐以致于它正慢慢沉没
历史断片的上方
始是新辰来。哈哈
美国土地私有化美国的土地是国有还是私有美国土地制度:美国国土面积中私人所有的土地占58%,主要分布在东部;联邦 *** 所有的土地占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及地方 *** 所有的土地占10%。土地以私有制为主,国有土地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美国有全世界最自由的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分为地下权(包括地下资源开采权)、地面权和地上空间权(包括建筑物大小、形状等),这三部分权益可以分别转让, *** 无权任意征用与拆迁。
(1)现行土地所有制。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典型,但其土地并非全部私有。美国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规定不同于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欧洲国家。目前在美国,土地所有者拥有地下的一切财富,可以自由开采地下资源,或者将地下资源单独出售给别人。上述行为的惟一条件是他必须遵守 *** 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并照章纳税。
(2)现行土地使用制。美国所有土地都实行有偿使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和出租。联邦 *** 为了国家和社会公益事业,兴建铁路、公路及其他设施,需要占用州属公有土地或私人土地,也要通过交换或购买的方式取得。通讯、输电、输油等管线要通过公有土地的地上或地下,都必须向土地管理局通行权处申请批准,并支付租金。目前美国联邦 *** 的公有土地收入,是仅次于税收收入的 *** 第二大财政来源。
(3)土地管理机构。美国在内政部内设土地管理局,主要负责对联邦 *** 土地的管理,并对州和私人土地进行协调。美国土地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分层次、按类别进行管理的类型,即其他联邦 *** 机构也参与土地的管理工作。
好了,今天关于“红旗文稿”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红旗文稿”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下一篇:奔驰M级剪刀门_奔驰amg剪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