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大全 车型大全

apollo配置中心优点_apollo配置中心的缺点_1

ysl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apollo配置中心优点_apollo配置中心的缺点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apollo配置中心优点”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apollo配置中心优点_apollo配置中心的缺点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apollo配置中心优点”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急求:主板资料

2.关于服务治理的一点理解

3.SpringBoot启动加载Apollo配置过程

4.k8s cronjob 启动顺序

5.自动驾驶的2019:驶出黑暗区

6.Disconf原理及分布式配置中心的一般实现思路

apollo配置中心优点_apollo配置中心的缺点

急求:主板资料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全攻略,我们也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如果要刨根问底的,那么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1年。

       11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看完这里,相信大家会对CPU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至于这段时其他公司:譬如AMD,CYRIX等等推出的CPU,由于名字和INTEL的都是一个样,也就不再重复叙述了。

       今日CPU的发展状况从Pentium(奔腾),俗称的586开始,一直说到才数天前发布的最新K7吧。这段时间简直就是CPU发展的战国时期,市场上面群雄奋起,风云突变,竞争异常的激烈,新技术出现的速度相当快,我们通过介绍 INTEL产品,让朋友了解多一些,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INTEL: 说到CPU,当然不能不提到这位一直领导CPU制造新潮流的老大哥。正是因为有了INTEL,电脑才脱下了高贵的外衣,走到了我们的身边,成为真正的个人电脑,今天,当我们用电脑玩游戏、看**,听CD,甚至上网的时候你可千万得记住INTEL的功劳啊!

       Pentium: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Pentium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PENTIUM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PENTIUM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PENTIUM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PENTIUM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Pentium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

       Pentimu Pro: 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P6只是它的研究代号,上市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Pentimu Pro。Pentimu Pro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Pentium Pro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Pentium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PENTIUM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如此强大的性能,难怪许多服务器系统都用了Pentimu Pro甚至是双Pentimu Pro系统呢!

       Pentium MMX: 也许是INTEL认为Pentium 系列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1996年底又推出了Pentium 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Pentium MMX(多能奔腾)。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因此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目前的什么KNI,3D NOW!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Pentium MMX可以说是直到99年在电脑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CPU产品,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使用MMX的CPU。Pentium MMX系列的频率主要有三种:166/200/233,一级缓存都是32KB,核心电压2.8v,倍频分别为2.5,3,3.5。

       Pentium Ⅱ: 19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Pentium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 Pentium Ⅱ。有人这样评价Pentium Ⅱ,说它是为了弥补Pentium Pro里面的缺陷,然后再加上MMX指令而生产开发出来的产品,他们这样说有他们的道理,我以下就替大家剖析一下Pentium Ⅱ: PentiumⅡCPU有众多的分支和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的产品就是PentiumⅡKlamath芯片。作为Pentium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四种。PentiumII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Pentium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PentiumⅡ虽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操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Pentium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操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PentiumⅡ里面,Intel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PentiumⅡ只比Pentium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却比Pentium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在总线方面,PentiumⅡ处理器用了双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联接二级高速缓存,另一条负责主要内存。然而PentiumⅡ的二级高速缓存实际上还是比Pentium Pro的二级缓存慢一些。这是因为由于PentiumPro使用了一个双容量的陶瓷封装,Intel在Pentium Pro中配置了板上的L2高速缓存,可以与CPU运行在对等的时钟速度下。诚然,这种方案的效率相当高,可是在制造的成本方面却非常昂贵。为了降低生产成本,PentiumⅡ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缓存,可以运行在相当于CPU自身时钟速度一半的速度下。所以尽管PentiumⅡ的高速缓存仍然要比Pentium的高速缓存快得多,但比起200MHz的Pentium Pro里面的高速缓存就要逊色一些了。作为一种补偿,Intel将PentiumⅡ上的L1高速缓存从16K加倍到32K,从而减少了对L2高速缓存的调用频率。由于这一措施,再加上更高的时钟速度,PentiumⅡ(配有512K的L2高速缓存)在WindowsNT下性能比Pentium Pro(配有256K的L2高速缓存)超出大约25%。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PentiumⅡ首次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而是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

       Pentium Celeron: 在Pentium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蚕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也就是本文的重要介绍产品Celeron,赛扬处理器。 Pentium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另AMD与Cyrix在与Intel的抗争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Pentium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Pentium Celeron。中文名称为奔腾赛扬处理器。 Celeron用0.35微米工艺制造,外频为66MHz,最初推出的有266与300两款。接着又出现了333,直到刚刚新鲜出炉不久的赛扬500。从赛扬333开始,就已经取了0.25微米的制造工艺。开始阶段,Celeron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这使人不禁想起当年的486SX。我们知道,在486时代,CPU就已经内置了8K缓存,而在主板上还另有插槽可供大家再加上二级缓存(高档一点的是板上自带的),到了奔腾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板上的二级缓存由256K到现在最大的2MB(MVP3芯片组支持)PII的更厉害,把二级缓存也放到CPU板上,CPU与内存和二级缓存有两条总线,这就是Intel引以为豪的DIB双重总线技术,这样装置的二级缓存能比Soecket7上的提供更高的性能,因为它是运行在CPU一半时钟频率上的,当CPU为PII333时,二级Cache就运行在167MHz,这远比现在100MHZ外频的Soecket7上的Cache速度要高的多,也就是说,在PII上,二级缓存的重要性比在Soecket7上的要高。大家也知道了二级缓存的作用,相信就已经知道赛扬其实是一只掉了牙的老虎(再也凶不起来了),在实际应用中,Celeron266装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项目。不过什么马配什么鞍,Intel专门为赛扬配备了EX芯片组。Intel的440EX芯片组为Celeron做了优化,因此C266+EX与PII266+BX的性能只相差了10%。 400,366,333和300AMHz英特尔赛扬处理器包括集成128KL2缓存. 所有的英特尔赛扬处理器使用英特尔P6微架构的多事项系统总线。400,366,333和300AMHz处理器使用增加了L2缓存界面的英特尔P6微架构多事项系统总线。L2缓存总线和处理器到主储存器系统总线的结合增加了在单总线处理器上的带宽和性能。 英特尔440EXPset以基本PC机价格点优化整个以英特尔赛扬处理器基础的系统性能,在考虑基本PC机价格因素同时为终端用户提供Pset的改进。 赛扬CPU还有一个变形的兄弟Socket 370架构的处理器,它可以说是由INTEL推出的一个使用PII为核心、Socket架构为主板的杂交品种。Socket 370 CPU插槽外观上和Socket 7差不多,只不过Socket 7有321个Pin脚,而Socket 370有370个Pin脚;另外Socket 7只有一个斜脚,而Socket 370有两个斜脚,因此Intel发布的Socket 370 Celeron处理器不适用于目前既有的Socket 7主板,这对热衷于升级的用户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不过对于Slot 1主板的用户来说,可以通过转换卡来实现升级哦!价钱可是非常便宜的。按Intel的,Socket 370全部支持带二级缓存的300MHz以上的Celeron(PPGA)处理器。而将来所有的Celeron处理器都会转向Socket 370的架构,这也更加符合Intel推出Socket 370和Celeron的本意。 Socket370架构CPU的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Celeron 300A是相同核心,而接口部分由Solt1改为Socket形式。从外观上看,特别象Socket7的Pentium MMX,只是中央的Die封装部分要比MMX要大些,CPU的底部比较明显,Socket370 CPU底部中央的封装部分呈长方形,明显与MMX不同,标记着Intel Celeron表明它的正式名称仍然会是Celeron,通过一个和Pentium Ⅱ上类似的序号(譬如:FV524RX366128)我们可以辨认出其频率是366Mhz并带128K缓存;虽同为Socket,Socket370是370针,比Socket7 CPU的321针多出49针,不仅针脚多出一圈,脚的位置也不同,注定两种Socket是无法兼容了。Intel使用了440ZX 芯片组来搭配Socket 370,将支持100 MHz 外频。经过我们的特别测试,发现socket370 的Celeron 366几乎每项测试中均超过了PII,可见其性能之好。 赛扬由于没有了二级缓存的限制,而且是用0.25技术制造的,因此超频能力特强,那么在超频的过程中有什么东西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首先就是CPU本身,不过作为超频先锋,几乎所有的赛扬CPU都能超频二级以上,有写特别的序列号的赛扬CPU甚至还能够超上三、四级。 其次就是好的主板和内存了,现在的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主板是为了超频而设,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必须要自己看清楚。如今大家都知道内存是CPU提速的瓶颈之一,因此常常有人提问某种型号的内存芯片性能如何或是干脆直接问它们耐不耐超频。其实内存芯片的性能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挑选内存的同时,除芯片的型号外,同时还应该注意内存条本身设计是否成熟、做工是否精。要知道即使用的是高性能的内存芯片,如果设计不当,那么作为内存条而言仍然是不耐超频的失败品。那么,什么样的内存条才算是合格的呢?(这里的合格,当然指耐超频喽)做工精细与否可以由目视判断,而设计成熟与否主要看线路板上的通透孔(Through Hole)数目的多少,一般通透孔的数目越少越耐超频。何谓通透孔呢?就是线路板上的那些看似线路终端的小洞。电脑里使用的线路板是由很多层构成的,我们平时能看见的只是最表层的线路。在最表层之下,还存在有许多层,每层的线路都是互相独立的。要使最外层的线路与里层线路导通,就必须利用通透孔。有些设计不成熟的内存条,就连同在表层的线路之间的导通,都要先从通透孔进入里层,绕上一圈后再从另一个通透孔穿出。这样一来,导致了线路总长度的增加。而在高达100MHz的工作频率下,无谓地加长线路极易产生杂波干扰。这就很可能导致超频失败。顺便提一下,内存芯片与CPU一样,也存在批号不同导致性能不同的现象:即使批号相同,生产日期也会影响芯片的性能。因此想掌握确切的资料,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不懈地从网上搜寻最新情报。我个人觉得HYUNDAI、NEC和TOSHIBA的芯片性能不错。下面再来看看CL(CAS Latency)值对超频的影响。CAS Latency指的是CPU在接到读取某列内存地址上数据的指令后到实际开始读出数据所需的等待时间,CL=2指等待时间为2个CPU时钟周期,而CL=3的则为3个CPU时钟周期。对今天的高速CPU而言,1个时钟周期的长度微乎其微。因此不论CL2还是CL3的内存,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是感觉不到性能差距的。而厂家在制造内存条时,不论CL2还是CL3,用的都是同样的原料和设备。只是在生产完成后检测时,挑出精度高的当CL2的卖,精度相对低一些的则当CL3的卖。实际上有不少被当作CL3卖的内存条可以在CL=2的设定下工作。因此CL2的内存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更精密一些,换而言之就是为超频所留的余地更大一些、超频后工作会更稳定一些。我试过的几种名牌的128MB/CL2的内存都可以在外频133MHz的环境下稳定地工作,而散装的CL3的内存则大多无法在112MHz以上的外频下持续稳定地工作。在将外频超到100时,也不必使用符合PC100规格的内存,尽管一般不推荐在外频100MHz的系统中使用非PC100的内存条,但实际上甚至有非PC100的内存条在外频133MHz下稳定工作的记录。据说这是因为早期的内存条不带SPD(一块记录有该内存条性能特征的EPPROM,是符合PC100规范所必须的),用户可以自由设定有关内存的各项参数,易于进行优化。当然,如果您的Money很多,那么自然不必犹豫,挑贵的买准没错。又或是您正准备购买新的内存,那么我奉劝您,从长远看还是购买符合PC100规范的吧!就笔者个人而言,赛扬超频之后的稳定性是相对下降了不少,这是因为发热量太大的问题,如果超频后某些特定的应用程序经常报出错,一般将内核电压加上0.1V到0.2V即可缓解。不过为防万一,用于处理重要数据的电脑,最好不要超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PⅡ系列CPU设置了倍频锁,你不能通过加高倍频来超频,不过,最近情况有所改观,已经有一些新型号的主板(例如A-Trend和日本Free Way共同开发的FW-6400GX/ATC-6400系列)能够破解倍频锁,允许用户自由设定CPU的倍频。为了超频成功,你除了加CPU的内核电压外,还可以加高外CPU的外部电压,这样可以使内存等外部设备工作更加稳定,对提高超频的成功率和超频后的稳定性都有帮助,但是能加高外部电压的主板实在不多。有些主板(例如华硕的P2B系列),在出厂时设定的外部电压就高于额定的3.3V,而有3.5V左右。而另一些主板(例如上面提到的ATC-6400系列)则允许用户在BIOS中自由设定CPU的内、外电压值。 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那些可以改变输出电压值的电源。据我所知,Seven Team产的ST-301HR(ATX版本2.01的300W电源)就带有调节外部电压的旋钮。不过,这种办法有一定风险,大家最好别贸然尝试。

       Pentium ⅡXeon : 在98与99年间,INTEL公司还最新推出了新一款比Pentium Ⅱ还要更加强大的CPU--Pentium ⅡXeon (至 强 处 理 器)。Pentium II Xeon CPU的目标就是挑战高端的、基于RISC的工作站和服务器。Xeon系列处理器具有在x86时代从未见过的强大功能。此系列处理器幕后的真正变化并不在于时钟速率(从400MHz起),而是该种CPU那些足以成为头条新闻的新型插槽、L2高速缓存、新的芯片组和扩展系统内存支持。这些变化足以证明:x86架构现在已经长大了,正在接近中级和高端Unix服务器的功能。Pentium ⅡXeon处理器把英特尔结构的性能/价格比优势扩展到技术计算及企业计算的新高度。它专门为在中、高级服务器及工作站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设计了其所需要的存储器设置。 至于Pentium ⅡXeon 的内部结构包括了:兼容前几代英特尔微处理器结构;奔腾II处理器具有的P6微结构中的双独立总线结构和动态指令执行技术;同时,还有其它一些特性。它的一系列先进的特性加强了服务器平台对其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能力。这些特性能帮助顾客建立一个健壮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统正常运转时间,并保证服务器获得优化的设置及运行。 而且还具有先进的管理特性,譬如:热敏传感器、检错纠错(ECC)、功能冗余检查、系统管理总线等等。Pentium ⅡXeon 处理器的功能还得到加强,能在具有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结构中为执行大量计算任务提供更高的性能。为此加入了512K或1M字节的二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其运行速度与处理器内核相同(450兆赫兹)。这使得向处理器内核传送的数据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高容量的100兆赫兹的多事务处理系统总线,实现了与系统其它部分的数据共享;而多任务处理系统总线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使系统的其余部分也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处理速度。可供寻址和高速缓存用的内存容量高达64G字节,从而提高对绝大多数高级应用软件的处理性能和数据吞吐量。系统总线支持同时处理多项未完成事务,从而使可用带宽增加。支持多达8个处理器的多处理系统,而且各个处理器都能充分发挥效率。这样的系统总线实现了低成本的4通道、8通道对称多处理,并使得针对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线程应用软件的性能得到大幅度加强。 完全支持英特尔扩展服务器结构--加强的36位处理器支持(新的PSE-36模式)结合了36位缓冲存储器和超过4G字节的芯片组,从而允许企业级应用程序使用超过4G的内存,实现更好的系统性能。 至于Pentium ⅡXeon 的其他特性还有:由英特尔开发的单边接触盒(S.E.C.)封装能充分发挥运算能力、改善了处理保护能力并实现了未来奔腾II至强处理器的通用形式。 群集支持,或者称为对数个4通道服务器系统的群集能力。这使得顾客的基于奔腾II至强处理器的系统实现了可扩展性从而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Pentium ⅡXeon 是首例用了系统管理总线接口的英特尔微处理器,为英特尔产品系列增加了一些可维护性的特征。在盒中,有两个新的部件(除热敏传感器之外)使用这个接口与其它系统管理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Pentium ⅡXeon 还可以支持全面的功能冗余检查(FRC)以提高重要应用软件的完整性。功能冗余检查对多处理器的输出进行对比,以检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功能冗余度检查中,一个处理器充当主处理器,另一个则充当检查器。检查器负责向系统报告是否发现两个处理器的输出有差异。纠错码功能可以帮助保护对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容出错的数据。奔腾II至强处理器支持对所有二级高速缓存总线和系统总线事务中的数据信号的检错纠错功能,能够自动纠正单字节错误,并向系统提示所有双字节错误。所有的错误都被定位后,系统可以进行误码率追踪以确定出故障的系统部件。 在Pentium ⅡXeon 里,INTEL更加用上了最新的插口技术枣Slot 2。Pentium ⅡXeon 是放置在金属封装壳中的,然后通过边缘连接触点插在主板上,其连接插座更像是常见的PCI或ISA扩展卡的插槽(因此也就有了术语SECC即单边接触插盒)。Slot 2将这?

关于服务治理的一点理解

       主板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已经成为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领域。主板的更新换代,主要起因于cpu的更新换代,和主板上芯片组的更新换代。

       早期的386微机中用的控制芯片组是82C30系列。82C30芯片组用了六片结构,再加上一片外设控制芯片构成完整的386微机控制系统。82C30芯片组单片芯片的集成度小,功能差,是C&T公司的早期产品,但是它的某些基本功能至今仍然在使用。目前使用的大规模集成的芯片组,常常是把多个芯片的功能集成在一、两片芯片中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除了82C30系列外,典型的386控制芯片组还有OPTI公司的WB386PC/AT芯片组。

       486微机用的控制芯片组在功能上与386控制芯片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由于486处理器把协处理器集成到CPU内部(即FPU),控制芯片组的局部性能有小的调整而已。常见的486控制芯片组如:FRX46C401、FRX46C402;HT321、HT342;M1489、M1487;82C406、82C496等。486控制芯片组大多为两片结构,即由系统控制器和数据缓冲控制器组成

       586时代以后,随着控制芯片技术的发展,主板逐渐显露出我们现在主板的雏形,这时候,包括Intel和威盛等主要芯片厂家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VIA Apollo KX133

       作为VIA第一款支持K7的芯片组,Apollo KX133有如下特点:

       用了和AMD-750类似的设计方式,有专门的200MHz的外频速度,有特色的内存异步方式,可以支持66MHz、100MHz、133MHz的内存频率,并且真正支持PC133 SDRAM。在容量上,Apollo KX133支持4条DIMM和最大2GB的内存,是BX芯片组支持数的两倍,这对于需要高容量高速度的PC服务器来说,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Apollo KX133的北桥芯片为VT8371,主要负责管理高速的系统总线(支持P 4X);南桥芯片则是和Apollo Pro 133相同的超级南桥VT82C686A,可以支持Ultra DMA/66和4个USB接口,具有强大的外设扩充功能。

       此外Apollo KX133还内建了符合AC’的音频芯片和软MODEM,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降低了用户的开支。总之,Apollo KX133在功能上比起AMD-750更加完善。

       AMD AMD-750

       是AMD开发的第一款能够支持Slot-A架构的Athlon的芯片组,取传统的“南北桥”的结构方式,北桥芯片主要负责管理系统总线,南桥芯片主要负责管理设备。北桥芯片代号为AMD-751,南桥芯片代号为AMD-756。 AMD-750芯片组的最大特点是用了72位宽、200MHz的AlphaEV6总线来连接CPU。200MHz的速度,是目前主流440BX芯片组的两倍;北桥芯片以异步的方式通过64位100MHz的总线与内存相连,支持目前流行的PC-100SDRAM。 AMD-750的南桥芯片提供了强大的设备支持,IDE控制器能够支持最新的UDMA66技术,配合支持该技术的IDE硬盘,能够提高硬盘的数据传输率、降低CPU占用率。另外,AMD-750还能够支持4个USB接口,是现有BXl芯片组的两倍。P2、PCI2.2、即插即用(Plug&Play)、ACPI电源管理等功能,AMD-750都没有放弃,全部支持。

       最重要的一点是AMD-750能够支持多处理器!这是目前惟一一个能够支持两个Athlon处理器的芯片组,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在服务器市场上将会有多Athlon处理器的机型出现。 AMD—750芯片组也不是没有不足之处。它只能支持3条DIMM共768MB内存,没有支持P4和PC-133SDRAM。这些,对组建高性能的系统有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Athlon的性能优势。

       阶的Intel 无论从那个方面说,Intel主宰着整个芯片市场的走向,主板的发展一直伴随着CPU的发展。当Intel全面进军奔腾时代的时候,以Intel和VIA为主的两大芯片生产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曾几何时,VIA的693、694芯片组成为多少Fans追逐的对象,正是因为竞争才产生了当下众多的产品进步。

       Intel440系列芯片组作为PII时代的主要产品,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主板发展的重要阶段。自19年5月Intel发售Pentium II以来,所有的PII(包括PII233、PII266、PII300、PII333)只能支持66MHz总线频率,因此440LX芯片一直以来都给人留下了滞后于Socket 7印象。然而,1998年4月16日,Intel公司发布了支持100MHz外频的Pentium Ⅱ350/400MHz的Deschutes处理器,但该类处理器必须借助于新的芯片组支持,而配合Pentium Ⅱ350/400MHzCPU工作的芯片组是同时推出的440BX Pset,它是Intel 第1套既支持66MHz又支持100MHz外频的芯片组,它可充分发挥Pentium Ⅱ350/400MHz的性能,是PⅡ步入100MHz系统规格的重要产品。440BX拥有440LX芯片组的所有功能,包括支持P和ACPI能源管理,而且同时兼容100MHz和66MHz系统规格,除可使用最新的Pentium Ⅱ 350/400MHz CPU之外,亦可使用原先发布的Pentium。

       440BX芯片组由82443BX主桥(Host Bridge)芯片和82371EB(PⅡX4E)I/O芯片组成。支持单/双Pentium Ⅱ处理器,64位总线接口GTL+:其最大总线工作频率为100MHz。GTL+总线主要提供对SMP结构的充分支持,它能显著地提高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在多线程和多任务环境下的性能。

       但是440BX芯片组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弱点.不能使用低于8ns速度的普通不带SPD的SDRAM内存。由于系统总线运行在100MHz的水平,以前10ns、12ns的普通SDRAM只能在66MHz、75MHz、83MHz、92MHz的总线频率上运行(当然如果将总线频率设在100MHz以下,包括人工设置或主板自动诊测,这些内存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充分发挥Deschutes PⅡ和BX芯片组的优越性能),因此必须使用符合PC100规范的带SPD(Serial Presence Detect)的高速内存。经过有关测试,这类内存可以稳定跑到133MHz。

       440BX是Intel芯片的历史辉煌之作,其与后续的810、i815相比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CPU进入370接口时代,440BX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在短短的两年里,440BX续写了无限的辉煌。Intel也因此占据了大部分的芯片市场。

       Intel810 815时代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将810与815划为一个时代,但是我要说,虽然长久以来Intel 815一直占据着众多DIYER的桌面,但是810是不可替代的,Intel810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芯片组,它承接了众多370的猜想,也被Intel视为最重要的产品序列。其实810应该是是Intel815的最早期产品,是Intel公司面向低端家用或商用电脑市场推出的—款整合型芯片组,设计目的主要是搭配低端的Celeron(赛扬)处理器。Intel810芯片组的北桥称为GMCH(Graphics and Memory Controller Hub—图形、内存控制中心),南桥称为ICH(I/0 Gon—troller Hub—输入/输出控制中心),BIOS称为FWH(Firmware Hub)。北桥GMCH芯片用421脚的Mini—BGA封装,尺寸明显小于以前的北桥芯片,内部集成i752图形加速引擎,是i740图形加速芯片的后续版本。提供66/100MHz标准外频,i810E可支持到133MHz,最大可支持512MB SDRAM。此外,GMCH还支持数码信号输出,可连接LCD显示器。南桥ICH芯片用241针脚的Mini—BGA封装,主要负责系统输入/输出,支持四或六个PCI插槽(视版本而定)及ATA 66接口的IDE设备,以及两个USB接口和AC'声卡。它还可以通过在主板上加载Super I/0芯片使810主板支持lSA扩展插槽。因此,含有ISA扩展插槽的810主板要比没有ISA扩展插槽的主板贵一些。由于众多的810主板集成的程度非常高,因此受到了众多家用PC厂商的欢迎,合理的价格是其最重要的优势.

       Intel815在推出810系列产品后,Intel新的815芯片组在2000年第二季度上市了。作i810E芯片组的修订版,它同样用“加速集线器结构”(Accelerated Hub Architecture)技术。同时针对原有芯片组的不足,它正式支持P 4x、PCI33内存协议及ATA66/100技术,还整合了2D和3D加速芯片i752和支持AC的音频芯片。与i810E芯片组不同的是,i815芯片组支持额外的P接口,可以外接显卡,这就比没有P接口的i810主板在升级性能上要好。主板厂商可以用它来生产带有P插槽的主板,这样整合主板也可以通过升级显卡以获得更高的性能了。此外它还带有CNR(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Riser,通信网络提升器)接口,这是目前只有ICH2芯片才有的新接口,它比AMR要长一些,带有丰富的扩充功能,如以太网、V.90Modem接口,外带2个USB接口和4声道输出接口等。i815芯片组分为i815系列和i815E系列,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后者使用了最新的ICH2芯片(I/O Controller Hub,输人/输出控制器中心),支持UDMA 100技术接口,其他性能基本相同。Intel815EP芯片组和Intel其它已经推出的i8xx芯片组一样,都是用“加速中心架构”来取代传统的南北桥芯片架构,在此架构下,只有MCH(内存控制中心,即传统意义上的北桥芯片)、ICH(输入输出控制中心,即传统意义上的南桥芯片)共享线路和数据,而系统的其它设备是通过各自专属的线路独立与MCH或ICH芯片相连接。这种新型的芯片组设计架构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满足了系统内存、CPU等高速电脑部件带宽的要求,有助于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i815EP芯片组主要由82815EP MCH芯片和82801BA ICH2芯片构成,82815EP MCH芯片用了544引脚的BGA封装形式,82801BA ICH2芯片则用了360引脚的EBGA封装形式。82815EF MCH芯片在整个1815EP芯片组中起着主导和控制的作用。它主要由系统总线控制单元、SDRAM控制单元、HUB单元和P单元这四个部分组成。系统总线控制单元提供了66/100/133MHz的系统处理器频率供CPU和MCH芯片进行数据交换。和i815E芯片组中的MCH不同,这次MCH芯片中的系统总线控制单元只支持FCPGA封装的处理器,也就是说PPGA封装的老赛扬已经被i815EP芯片组淘汰出局。因此用户只能在i815EP芯片组主板上使用FCPGA封装的PIII处理器或者新赛扬处理器。在系统内存的选择上,MCH芯片中的SDRAM控制单元最大支持512MB PC100或PCl33规格的SDRAM,并且支持内存系统频率的异步运行。HUB单元是MCH芯片中联系ICH输入输出控制单元的重要桥梁,而P单元则可以支持P 4x规格的显示卡,但不支持P Pro。 Intel450NX

       Intel450NX芯片组是一个为企业级服务器特别制造的芯片组。450NX由四个单元组成:82451NX内存和I/0桥控制器,82454NX PCI增强桥,82452NX RAS/CAS发生器及82453NX多重路径数据访问结构。它支持8GB内存,可提供四个32位PCI及两个64位PCI结构,同时还优化了主机到PCI桥和内存控制器。它的总线接口为36位地址、最大能同时使用八个XEON。它能供给企业级服务器充足的带宽(1GB/s),以支持八处理器的大量I/O数据通信。450NX芯片组也有企业级服务器必需的可靠性,它有ECC校验和总线控制器的奇偶校验;MIOC和内存子系统的ECC校验;MIOC和PCI增强桥的奇偶校验等。此外,由于P插槽在服务器中用处不大,所以450Nx只提供了PCI插槽,并不提供P的支持。

       P4时代: 真正意义上的革新代表着划时代的变革,PIII到P4是Intel掀起的从接口模式,到前端总线全面更新,CPU革新带给主板的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386时代的82C30还是到后PIII时代的i815EPT,他们受到的冲击都远远没有这一次来的大。随着INTEL将P4处理器转向Socket 478接口,INTEL随着推出了与之配套的845芯片组,不过这款使用普通SDRAM的845芯片组虽然支持Socket 478针脚的P4处理器,并且为INTEL推出的基于NORTHWOOD核心的P4处理器做好了准备,不过这款使用SDRAM的845芯片组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因为它所使用的SDRAM所能提供的内存带宽太少了。我们知道,在使用PC133标准的SDRAM的时候,理论的内存带宽的峰值只能达到1.06GB/s,即便是在INTEL 845-D芯片组使用了DDR SDRAM之后,在使用PC1600标准的DDR SDRAM的情况下,内存带宽也只有1.6GB/s,如果使用PC2100标准的DDR SDRAM内存带宽还能高一点点,达到2.1GB/s。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NTEL推出了 850芯片组的主板。但大部分都是Socket 423架构的,在搭配了RDRAM之后这样的平台不能不说为P4的最好搭档。但是不久INTEL宣布Socket 423架构的P4处理器将只支持到2GHz,在此之后更高频率的P4处理器将全面转向Socket 478架构。

       其他主板型号:

       在Intel着力推进其CPU的发展的时候,AMD也在同期推出了不同的CPU,但是直到K6系列出品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开始了。

       K5是AMD公司第一个独立生产的x86级CPU,发布时间在1996年。由于K5在开发上遇到了问题,其上市时间比英特尔的Pentium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不好,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适合K5CPU的主板当时被很多IntelCPU所垄断,这时候的CPU接口往往比较统一,但是这也是最让Intel头疼的问题。K5主板一般用Intel 82430FX chipset 的芯片组,这个芯片组往往支持奔腾系列,和AMD系列甚至可以支持IBM和Cyrix自行研发的686系列CPU。

       AMD 自然不甘心Pentium在CPU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它们在19年又推出了K6。 K6使用Socket7架构。 这也使适应其的主板进一步的脱离了Intel。应该说K6的出现是AMD的一个革新,也是整个主板芯片组的一个革新。

       而后的K6-2,K6-3 都几乎使用了同样的CPU接口,但是在电压供电上出现了变化,这样使加载在主板上的电压逐渐减少,同时AMD的主板也完全脱离了Intel的阴影,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芯片厂商。在这之后有很多公司都追随AMD的步伐,成为了AMD主要的主板芯片提供商。 VIA与SIS

       在主板的发展历史上,我们不得不提到VIA和SIS。在奔腾推出的PII时代的时候VIA和SIS是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奔三时代到来的时候,VIA和SIS更是以其优秀的品质征服了很多Fans。PII时代,价格昂贵的Intel主板让很多DIYER们望眼欲穿。VIA和SIS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价格低廉,功能甚至更多的芯片组,打破了INTEL的垄断,为广大的DIYER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令主板的价格更加合理。而VIA更加主导提出了PC133标准,隐隐中对INTEL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

       到了PIII时代,VIA芯片组的693系列主板更是成为当时DIYER们的主流选择。693主板支持300-866MHz PPGA或是FC-PGA的赛扬或PIII系列的CPU,当然作为MICRO-ATX的主板,并不是用在顶级档次的电脑上的,所以就当时的水平来讲,可以支持PIII 866的CPU也是足够了。VIA为Fans们提供了很多选择AUTO/66/100/133MHz,这样的设计方便了各个层次用户的使用,AUTO可以自动识别CPU芯片的外频,而66/100/133MHz的设置可以充分发挥CPU的性能。这也是693或者694风靡全球的原因。超频的概念被极大化的发扬了!

       同时SIS也推出了适合于PIII系列的CPU 630系列,当然后来人们应用的非常少,因此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主板的群雄逐鹿

       现在的主板基本被垄断,芯片厂商AMD Intel NV 始终占据着主流市场。

       进入478针P4时代和SCOKETA的AMD时代,就进入了815 845主板,VIA的开通00KT600,KT700,KT8T800,NV的NF2等等,一直延续到2006年左右,主板开始更新换代,INTER开始进入775时代,AMD进入754,939的短暂混乱时代,775最开始代表作就是915,逐渐发展下去是945 965 5 P31 P35 X38 P41 P45 X48 以及最新的X58,AMD那边939最开始的主要开始于NV的NF系列主板,NF3,NF4,VIA也出了支持的K8T890主板,并在此时都出现了双核,AMD在2006年为了更好的对抗INTER取消了754和939,统一改为AM2940接口,应运而生的主板便是NV的NF5系列500 520 550 560 570 590 750.AMD由于合并ATI,也推出了770 790主板,此时主板界就是INTER AMD NV三雄争霸局面。

       再来说说显卡发展

       一、老将S3

       说起显卡历史,笔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大家目前熟悉的nVIDIA、ATI、Matrox,他们都还年轻。要论资格,我想S3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

       作为老资格的显卡厂商,在电脑586刚流行的那些日子,很多朋友以拥有一块Trio64V+为荣。说性能,Trio64V+的2D功能在同一时代里是无人能及的,它可以说时那一个时代的代表。下表中我们重点列了一些S3不同时期的代表产品。

       S3显卡 描述

       Trio64V+ 早年(586时代)的标准配置,2D性能达到巅峰,更何况价廉物美。曾几何时Trio64V+ & VooDoo是众多3D玩家的倚天剑&屠龙刀

       ViRGE GX2 号称第一款融合3D加速的显卡,可惜其3D引擎实在蹩脚,再加上没有软件厂商的支持,是个失败的产品。由此,S3的3D之路走向崎岖

       Sage3D 号称“野人”,被S3誉为雄起的希望,也是战国诸侯之一。然而初出茅庐就被驱动程序中的诸多BUG蚕食得体无完肤。厂商匆忙之间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修正驱动,曾创造一天之内连发“N”个驱动的吉尼斯纪录。

       Sage4 个人眼中,更倾向于高指标的Sage3D“完美版”,性能得以提升,但兼容性还是略有问题。发扬了前辈“物美价廉”的优点,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Sage2000 是在整合著名厂商帝盟之后S3的拳头产品,也是S3的黄昏绝唱。3D性能较前辈而言,的确有相当的提升,可惜此时业内已有“N”人独领风骚,技术上的落后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二、中庸Trident

       说S3是显卡中的老字号,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众多玩家可能对Trident这个名字更加熟悉。、98年DIY之风初起京城时,放眼中关村,众山头无不飘扬Trident大旗。想当年,够用+便宜曾让9680、9685、50等等披靡配套市场,但现在已是明日黄花。

       Trident显卡 描述

       Trident 9680/5 第一块在中关村“流行”起来的显卡。低价位中的硬通货,加上众多台系厂商的疯狂供货能力,想不流行都难。

       Trident 50 携9680/9685流行之值势,响应当年风头正劲的“P”风潮,颇有点“买卡必提P,P卡就是50”的意思。可惜深究下去,它不过是一块使用P接口的PCI显卡罢了,明白者曰:挂羊头卖狗肉。

       Trident 9850 50后继版本,性能大同小异,充其量更好地支持P接口,不提也罢Trident Blade3D(9880) 号称“大刀”,可能取其3D性能像大刀一样犀利之意,可惜其性能实在不敢恭维,看官可在众多集成主板中寻见9880凄凉之身影三、昨日帝国3dfx

       以上两家的名头再响亮,充其量也只能在中低档瞎折腾。真正扛起3D大旗的还属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厂商——3dfx。

       他们开发出的VooDoo系列3D子卡掀起了一场3D革命。“3dfx就是水准”已经成为了当时发烧友发烧程度的标准。可惜由于经营上的失误,3dfx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在漫长的显卡史中,3dfx涂下了浓浓地一笔。

       VooDoo系列显卡 描述

       VooDoo 划时代的3D加速子卡,单独处理显示画面中的3D图像部分。售价极其昂贵,但仍有无数电脑爱好者趋之若鹜。众多游戏厂商以在包装上涂有“3dfx”Logo为荣。“巫毒”的大名由此诞生。

       VooDoo Rush 一款失败的2D+3D整合显示卡,筹备仓促而导致兼容性极其低下,受当时市场大环境所限,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WooDooII 3D加速子卡,3dfx最杰出的作品,曾经也是Eagle的最爱。要知道,两块VooDooII SLI的性能就是在今天,也能胜任大多数PC GAME。是显卡史上最成功的加速卡之一,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巅峰。无数游戏因为VooDooII而精彩。

       VooDoo Benshee 集成了2D芯片的VooDooII,兼容性同样也是它的垢病,不过相对而言,还算得上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VooDoo3 2000/3000/3500 面临nVIDIA咄咄逼人的攻势,3dfx用来保江山的神兵利器,配合其独有的3D API Glide确有不俗的表现。怎奈日落长河,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独孤求败之势。

       VooDoo4/5 传说中最后的辉煌,可惜上市总比发布要晚上几个世纪,加上技术上的落后,售价一直高高在上。不过告诉朋友们一个好消息,3dfx被收购之后,积压的大量VooDoo4/5芯片可能会被低价抛出,应该用不了多久,大家就能见到便宜的VooDoo4/5卡了^_^

       四、只手遮天nVIDIA

       说完3dfx,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新东家nVIDIA。这是一个高产的家伙,年岁不大子女却有一窝。相比之下,众多读者对它的熟悉程度胜Eagle甚。不论在技术还是在市场上,速度都是它取胜的法宝,不过要是有一天出现nVIDIA独揽天下的局面,不知道它会不会走3dfx的老路。

       nVIDIA显卡 描述

       Riva128/ZX nVIDIA的敲门砖,由它开始,大家开始注意“nVIDIA”这个陌生的名字。它后期的ZX版本清除了不少BUG,凭借自己的性价比,逐渐在VooDooII售价高高在上的当时吸引了不少相对“贫困”的玩家。

       nVIDIA TNT 号称能够“狙击”两块VooDooII SLI的显卡。迫于市场压力,推出相对仓促,用的工艺远没有预期的先进。性能实际上只和单块VooDooII相当,不过在当时也属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nVIDIA TNT2(Vanta/M64/Pro/Ultra) 当初nVIDIA真正想用来抗衡VoodooII的应该是这款.25的产品,从nVIDIA TNT2开始,3dfx很不情愿地让出了3D加速卡的王座。许多网友的机器里应该还插着诸如M64等TNT2级别的显卡。

       nVIDIA Geforce256 从Geforce256开始,nVIDIA 引入了“GPU”这个概念。的确,随着个人电脑对加速卡3D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显卡的主芯片甚至要比电脑上的“CPU”更加复杂。高集成度的“GPU”的确能缓解CPU处理3D画面时的不少压力。

       nVIDIA Geforce2(MX/GTS/Pro/Ultra) Geforce256由于售价上的缘故,没能在市

       场里取得多大反响。所以,nVIDIA马不停蹄地推出了拥有完备产品线的Geforce2系列显卡。除了速度之外,Geforce2系列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了画质这个nVIDIA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MX显卡更是在中低端市场红火到现在。而且只要用了较好的显存颗粒,这一系列卡的超频能力都不错,选择游戏的朋友选择它决不会有错。五、追求自由的角斗士ATI、Matrox

       3dfx倒在了nVIDIA的怀中,Geforce2一统天下的日子来到了么?还好还有一个姓“A”,一个姓“M”的家伙依然健在。前者活力四射的“镭”在高位色下挑Geforce2于马下,后者凭超凡脱俗的2D效果和独到的环境映射凹凸帖图闲庭信步。相信3dfx应该能够看到这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景。衷心希望他们一路走好。

       ATI显卡 描述

       XPERT2000PRO/2000/128/99 早期ATI的产品,性能一般,多用于OEM厂商ALL-IN-WONDER 128 PRO

       ALL-IN-WONDER 128 RE/FURYPRO/VIVO/FURY/MNUM/128/128 PRO 相当于TNT级别,其中的ALL-IN-WONDER 128拥有不错的处理加工能力,特别适合普通家庭级别的用户。此外对OPENGL的完好支持也是它的一大卖点。

       ALL-IN-WONDER RADEON、

       RADEON 64MB DDR、

       RADEON 64MB DDR VIVO、

       RADEON 32MB DDR、

       RADEON 32MB (SDR)、

       RADEON VE “镭”霆四射,RADEON是ATI最成功的作品,很好地平衡了3D加速和2D画质,尤其它庞大的产品线更给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RADEON LE更是一个超值的好东西,通过改动完全可以发挥其潜力。更何况与nVIDIA良莠不齐的制造商相比,RADEON的质量要好很多。

       Matrox显卡 描述G100G200G400G450 Matrox显卡一贯自豪于自己细致的图像表达能力,从G100到G450都秉承了这一优点。由G400开始更是引入了更上一层楼的环境映射凹凸贴图功能。可惜的是同样由G400开始,Matrox显卡的3D效能就一直没有多大的提高。

       上头乱弹了这许多,还有两个家伙需要拉出来遛遛。他们是INTEL的i740和SIS的SIS 300。当初INTEL雄心勃勃地要杀入显卡界,可惜后来发现里头的你争我夺实在激烈,自己虽然强壮也不堪芯片、显卡两头作战。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了,后来倒是攒了点经验,出了几款整合的显示芯片。相比之下SIS就聪明多了,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自己的强项

       ——整合主板去的,市场中只见过丽台、阿波罗等带3D眼镜的产品。不过现在集成SIS300的SIS630、SIS730主板在OEM上走量的确不错。

       目前显卡就是NV和AMD之间的竞争,现在所有显卡都是偶PCIE接口,马上进入PCIE2.0时代,并且都支持DX10,现在的显卡我列举出来NV这边就是GF8400,8500,8600,8800,9500,9600,9800,以及最新的GT260 GT280。AMD那边就是

       2600XT,2900XT,3650,3850,3870,4750,4780.再次还要介绍下显卡名字后缀,因为每个显卡型号都有很多种,并且性能差距明显:

       nVIDIA显卡后缀名 顺序是这样的 从高到低

       Ultra(在系列中最强的版本 不好买 用于nVIDIA的高端显卡)

       GTX(在系列中 世面上性能最强仅次于Ultra 用于nVIDIA的高端显卡)

       GTS(GTX的缩水版 但是性能仍然很强 用于nVIDIA的高端显卡)

       GT(标准版 买中端和低端显卡不能低于GT级别了 用于nVIDIA所有型号的显卡)

       GS(GT的缩水版 低端显卡不要买GS级别的 用于nVIDIA所有型号的显卡)

       LE(最垃圾的级别 品牌机上常用 千万不要买 用于nVIDIA的中端和低端显卡)

       AMD这边就没那么复杂,一般PRO代表简化版,类似于NV的GS,XT代表标准版类似于NV的GT,XTX代表最强类似于NV的U。

       我再简短的把我知道的独立显卡的名字按从早到现在的顺序写出来

       NV GF2 MX400 GF4 MX440 TI4200(经典之作) GF5200 GF5600 GF5700 GF5900 GF5950 GF6200 GF6600 GF6800 GF7300 GF7400 GF7600 GF7900 GF8400 GF8500 GF8600 GF8800 GF9500 GF9600 GF9800 GT260 GT280.

       AMD R9200 R9500 R9550(很经典的卡)R9600 R00 R9800 X700 X800 R1600 R1800

       R1900 R1650 R1950 R2600 R2900 R3650 R3850 R3870 R4850 R4870

SpringBoot启动加载Apollo配置过程

       服务治理是随着微服务一起出现的。在远古时代的单体服务,所有业务部署在一个进程,共享相同的,包括机器、网络等。所以业务之间通信或者交互简单。但是微服务中的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独立的,服务之间交互就变得复杂多了。服务独立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怎么知道其他服务在哪(服务发现),能不能提供服务(注册中心或者服务探活),如何调度(调度)、服务如何通信(流量治理)等等问题如何解决,服务治理应运而生。

        我们在日常中想要管理或者解决一些人或者事情,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对方,才能进行。所以想要服务治理,我们也要了解服务。但是需要了解哪些方面呢?

        我们可以通过指标来了解服务状态。指标可以分为两种:基础指标和业务指标。

        基础指标主要是一些通用的指标。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基础指标:

        ? 机器指标(cpu、内存、网络)

        ? jvm metric

        ? pod metric

        ? 基础组件指标(db metric、redis metric等)

        业务指标是指和业务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业务的状态。比如业务处理延迟、速度等。

        我们在管理服务时需要知道服务需要哪些,需要多少。这样我们才能给服务分配。调度的前提是:我们知道还剩多少。所以我们需要基础指标。只有基础指标健全,我们才能获得剩余的信息,才能进行调度。目前调度一般都是用k8s来管理。

        服务正常运行需要其依赖的服务正常运行。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服务的依赖关系,调用链情况。通过调用链我们可以知道依赖关系,业务瓶颈在哪,哪些业务是关键业务,需要扩缩容。

        常见的调用链中间:jeager、skywalking、zipkin。在选型时,优先考虑业务入侵小的方案,例如Ja 字节码技术。

        随着服务数量的增加,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剧增。所以我们需要搭建基础设施来管理。

        k8s 是目前最火的服务编排系统,我们也就在赘述了。

        配置中心是为服务提供配置的,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中心对服务进行管理,比如业务使用哪套算法模型,业务出现线程数量等。常见的配置中心有:zookeeper、consul、Nacos、apollo、spring cloud config。

        zookeeper和consul 只具有简单的配置中心功能,相当于nosql db。在服务体量不大,服务治理场景简单的时候可以使用。但是对于复杂或者高级的服务治理场景还是捉襟见肘。比如灰度发布。

        Nacos、apollo、spring cloud config 提供了配置中心高级功能:配置推送,配置刷新,配置隔离等。有如下场景的时优先从三者中选择:

        ? 多环境(开发、测试、线上)

        ? 多租户

        ? 灰度发布

        ? 隔离

        注册中心的本质是服务探活。注册中心会对外提供可用服务地址查询。比如gprc 可以使用注册中心查询存活实例,然后做负载均衡。在spring cloud 中的feign的负载均衡也都是基于注册中心。

        服务治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自动化。但是自动化是建立在前面两项之上的,拥有必要的数据我们才能自动化。

        流量治理有两种主要场景:激增大流量和灰度发布。激增大流量可以通过自动扩缩容解决,我们后面在说。

        不同版本配置不同:这个问题需要使用配置中心解决。

        不同版本流量不同:service mesh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要实现自动扩缩容,我们就需要知道哪些服务需要扩缩容。我们需要定义一系列指标,用于衡量服务。

        负载负载情况:我们可以监控pod cpu 情况;api 调用时长P99情况;api 调用频率情况。

        流量情况:api 调用数量;网络情况。

        通过各种指标我们可以知道服务状态,从而我们可以指定扩缩容规则。

        上面提到的每项技术都能展开讲很久,之后的文章我们在详细聊聊。

k8s cronjob 启动顺序

       1、先从 ://dev:8080 注册中心拿到apollo-configservice的ip地址172.2.1.1.2:8080

        2、再拿这个ip地址+namespace拼成 ://172.2.1.1.2:8080/configs/admin-server/default/lication?ip=172.2.2.3

        3、拿拼好链接去请求apollo查询配置信息

        参考博客:

        1、 s://blog.csdn.net/xl649138628/article/details/122061806

        2、 s://blog.csdn.net/hhj138064496/article/details/83031806

自动驾驶的2019:驶出黑暗区

k8s cronjob 启动顺序如下:

       在K8S部署中,有时候容器启动顺序因为我们业务需要是有要求的,比如业务服务可能需要在 配置中心、注册的中心 启动后才启动。

       通过 initContainer 来阻塞启动,如下以业务服务需要在apollo配置中心启动后才启动需求为例:

       my-namespace为配置中心所在命名空间的名称。svc.cluster.local为固定写法。6166为我的配置中心的端口号。

       /info为配置中心启动后可以正常访问的一个URL地址,这个根据你自己实际需求填写,比如 /actuator/metrics 等等。

Disconf原理及分布式配置中心的一般实现思路

       站在2020年,回望2019,自动驾驶领域的每一个人都可称之为一线“工人”,他们,为了在高速公路实现效感知距离达到1000米,经过无数次算法的修改;他们,为了一次精度低于10cm的成功泊车需要在停车场停留数夜,也可能为了L4级别自动驾驶能够跑在大街小巷第一次尝试放开双手……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团队:图森、Momenta、百度Apollo,还有很多很多。

       2019这个产业显示了它残酷的一面:投资减少、事故不断、技术路线被否定。但前景同样无可质疑,市场规模在2021将达到70.3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2020是过渡的一年,也是沉淀重生的一年。

       文丨AutoR智驾?诺一

       2019年自动驾驶行业喜忧参半。

       自2016年起,自动驾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一片红海中创业者与大公司都在不断追求商业落地突破。

       时间已过去三年,经过了融资、整合、技术积累,这其中一些头部公司开始逐渐走上技术优先的路线,用智行者CEO张德兆的话来说,“自动驾驶即将进入商业落地期,如果还不埋头进行技术研发,很容易被淘汰。”

       其实不难看到,2019年下半年开始,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减少了对外宣传,原定的大规模媒体报道也变成了小规模的媒体沟通会,好的消息是,我们看到多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试运行。

       12月最后的两天,百度Apollo率先拿下40?张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成为国内首批在北京市展开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的企业,驭势科技在机场完成城市航站楼至行李中心无人货运第一单。

       奥迪中国首次在国内实际高速公路场景进行乘用车编队L4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演示,中国初创公司地平线为其L4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二代,以及基于该芯片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atrix。

       这些成功的背后是技术不断的积累也是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国已经成为众多自动驾驶企业发展的策源地,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中国将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支持增加一倍,弥补与自动驾驶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工信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塔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这标志着5G通信技术逐渐将车端与路端打通。

       在今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高峰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华为将利用其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他称,“华为不是电信公司,也不会变成AI公司,其满足车规级需求的自动驾驶芯片MDC?610将于明年发布,并直言华为的造芯优势:不缺钱、决策简单。”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不得不提及的两家公司就是英伟达与英特尔,作为一家从显卡起家的公司,英伟达由于在AI技术、开发平台和芯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成为一家很难绕开的头部企业。

       在上个月结束的GTC?China大会期间,英伟达不仅向交通运输行业开源NVIDIA?DRIVE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深度神经网络,还发布了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高度先进的软件定义平台——NVIDIA?DRIVE?X?Orin。

       黄仁勋表示:“AI自动驾驶汽车是软件定义的汽车,它必须基于大量数据集才能在全球范围行驶。我们向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者开源我们的深度神经网络,并为他们提供先进学习工具,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数据集对这些网络进行优化。通过这一方式,我们正在实现跨企业和国家/地区的共享学习,并保护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最终加快全球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

       而英特尔同样作为一家芯片公司已经开始向数据公司转型,并且在今年10月,英特尔“以数据为中心”业务的营收在上个季度已经跟“以PC为中心的数据”业务营收持平。

       也就是说,以前英特尔是大部分的营收是来自以PC为主,现在已经至少一半是来自“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可见,短时间内英特尔数据中心的业务将近一半,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很快数据中心业务会超过PC。

       英特尔预计,未来英特尔面临的市场规模是3000亿美元的规模,按照目前的营收进展,英特尔起码还有2300亿美元的空间需要发展。

       对于英特尔来说还有另一大赚钱的领域在他们收购的一家公司Mobileye,在刚刚结束的Mobileye投资者峰会上,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mnon?Shashua预测,未来十年,Mobileye的收入将会取得显著且持续的增长,自2008年以来截至2019年底,Mobileye将发货超过5000万块的EyeQ?芯片,联手27家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伙伴,为总计约300种车型的ADAS系统提供支持。

       他还预测,“到2030年,ADAS与数据的潜在市场规模将高达725亿美元,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600亿美元。”

       这其中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潜力可谓巨大。

       不过,客观的潜力市场之下也意味着进入门槛极高、行业天花板也极高。

       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CEO彭军就其公司获得17亿美金的中国自动驾驶最高估值时表示,“蛋糕足够大,不是一家公司能吃得掉的。所以在无人驾驶行业并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与合作伙伴一起先把无人驾驶这件事做成。”

       全球Robotaxi无人驾驶打车出行最初雏形在2018年12月出现,Waymo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Waymo?One,次年10月,Waymo宣布拿掉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地区RoboTaxi安全员。

       继Waymo之后,小马智行率先在广州南沙区推出Robotaxi服务PonyPilot,百度在长沙、沧州等地运行Robotaxi自动驾驶车队,滴滴宣布将在上海嘉定开展Robotaxi试运营,文远知行于12月与广州某出租车公司合作开始Robotaxi项目。

       相比激进的Waymo,现阶段国内Robotaxi自动驾驶车辆行使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位“安全员”坐在主驾驶位置,百度自动驾驶技术总监陶吉曾对智驾君表示,“百度Robotaxi安全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当然,在车队数量、数据积累方面Waymo明显处于优势,另外在创投融资方面,Waymo是全球估值最高的RoboTaxi公司。

       不过,可以预见,在国内2020年前有安全员的RoboTaxi的运营项目和车队会在大中型城市快速发展,因为这是验证自动驾驶算法和集道路数据的有效途径。

       站在2020,未来十年自动驾驶无疑是快速发展的十年,这期间将会出现多产业融合效应,很多企业都将参与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自动驾驶玩家因资本而退出。

       据数据显示,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回顾自动驾驶的一年

       跑在路上的无人车试过才知谁是强者

       过去的几年智驾君试乘了不下10款自动驾驶汽车,这其中包括车企、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他们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各异、试乘感受各自不同,有些可以在城区任意穿梭,有些则是显得过于保守。

       在国内为代表的公司要属百度和长安,2018年5月智驾君第一次试乘了百度与盼达合作推出的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

       该车全部用了Apollo开放平台提供的Valet?Parkin品,该产品具备低成本、应用广、安全性高及交互性好的特点,同时通过6个摄像头加12个超声波雷达就能实现整套传感器方案,降低了硬件成本。

       为了安全起见,这一次试乘被安排在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区属于办公园区,道理复杂程度较低,在整个自动驾驶过程中,车辆经历大量行人的干扰、车辆的干扰、减速带以及下坡路段。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次自动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不会很快大约在会以10km/h的速度自动行驶,当遇到前方有人行人时,车辆会减速并在距离行人2米左右的位置稳定停下,在确定无人条件下,车辆继续向前行驶。

       而遇到园区内的减速带路段时,车辆会自动减速通过,遇到下坡路段有岔路时,车辆会选择先停止几秒钟在确定无人无车情况下继续行驶,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做到起码的行驶安全。

       时隔一年后,再次试乘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是在沧州,此次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是前装量产车型,名字为百度Robotaxi。

       该自动驾驶汽车为L4级别自动驾驶、配置一个禾赛的40线激光雷达、2个四线激光雷达、9个摄像头、9个超声波雷达和2个毫米波雷达。

       依托和一汽红旗紧密合作,对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安装方案,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都进行了重新设计。

       最大程度以前装的方式整合了自动驾驶模块和原整车架构,从而减少了改装、拆装带来的信号干扰,容易松脱等问题。

       与此同时,红旗EV实现了自动驾驶软硬件、产线前装量产能力、车内人机交互、安全冗余保障以及云端车队管理的全方位升级优化。

       在试乘的3公里道路中,百度Robotaxi整体行驶表现相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在公共道路中行驶也较为激进和更加智能。

       比如,进行变道超车时,百度Robotaxi首先会自动打开转向灯,然后进行一个加速动作,在达到一定的距离进行变道超车,整体变道过程也是非常的平顺,并不像新手司机变道很犹豫。

       绿灯左转时,百度Robotaxi会进行一个减速动作,然后根据周围情况以一定的速度进行左转,为了验证其平稳性,智驾君在车辆转弯之前在中控扶手位置放置了一瓶矿泉水,其结果是车辆在转弯的过程中,矿泉水瓶非常平稳,并没有倒下。

       全程体验下来,你会感到整个过程相当平稳舒适,最高车速可以达到57km/h,在路上不会因超车变道而左右摇晃,也不会因为遇到乱穿的车辆而急刹车,从而令乘客感到不适。

       可以说,百度Robotaxi体验感觉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出于安全的考虑,它的刹车力度偏大,还不像人踩那么柔和。

       相比百度,长安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则显得保守许多,长安自动驾驶汽车配置了5个16线激光雷达、1个4线激光雷达、6个摄像、一个惯性导航和高精度地图。

       从传感器配置方案上面来看,今年试乘的长安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与一年前在长安工厂园区试乘的长安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用了相同的传感器配置方案,也就是说之前长安选择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配置方案是正确的。

       长安汽车提供了4公里左右试乘距离,路况包括红路灯识别、障碍物躲避、避让行人、红绿灯左转、掉头、跟车行驶、上下匝道、汇入车流等、停车避撞、公共交通流变更车道、公共交通流静态绕障13项核心功能。

       这里重点说一下,长安汽车在避让行人、红绿灯左转、出匝道窄车道进入宽车道的表现。

       在行驶初始阶段,该车多次遇到路边两三搭伙行人,在遇到行人时,车辆会在距离行人5米左右进行一个减速动作然后进行躲避,躲避角度会根据行人占道距离而定,原则上车辆偏离原车道幅度不大,这一点长安做的很好,减速也较为平稳,对路上行人和驾乘人员都没有感到不适。

       在试乘中出现了一个突发状态,在车辆左转等待红灯时,车辆在停止后,红灯没有变为绿灯之前车辆闯红灯了,这是由于自动驾驶车辆发现后方有快速来车时,为了防止后车追尾,自动驾驶汽车会有一个向前行驶的动作,至于选择哪种决策能力还需要大量的验证。

       出匝道窄车道进入宽车道长安汽车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汽车遇到的情况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抖动,这是由于GPS与车道线结合的算法上面有一个20毫秒的延迟。

       这一点还有待提升。

       整体来说,长安汽车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汽车在直线加速、减速过程中较为平稳,在变道过程中车辆变道的逻辑也更加接近人类驾驶者的习惯,并不会出现当前方车辆留开空档之后的迅速加速等情况,乘坐舒适度上较好,方向盘震动轻微,不过在遇到红绿灯时车辆刹车有时会产生突兀感。

       自动泊车成企业的新?

       过去的一年,自主泊车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异常火热,作为L4级别自动驾驶方案中的一个分支,自主泊车方案一方面整合了L4级别自动驾驶的技术,另一面由于场地的特殊性让其商业落地成为现实。

       作为智能驾驶时代的技术创新产物,百度Apollo?Valet?Parking自主泊车方案利用百度独有的车云图厂一体解决方案以及云和高精地图优势,实现了智能泊车场端改造的最佳性价比,车端百度通过车规级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辆的中、近环境感知、轨迹规划和车辆控制,加之百度云和百度的数据积累经验及大数据分析能力。

       百度高精地图在国内多家OEM测试通过率100%,相对精度为0.1?~?0.2米,冗余率/遗漏率仅为0.01%,从而实现自主泊车巡航精度和高安全,与此同时,基于高精地图和视觉AI,自主泊车可以保障10cm精度定位和巡航。

       相比昂贵的激光雷达建图,Momenta用视觉为主的方案实现自动化建图,该视觉方案与自动泊车硬件可通用,在建图过程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视觉语义特征,使用SLAM技术自动生成基于语义的高精度地图,整个系统可进行云端和车端自动建图,精度达到10cm级别。

       纽劢科技自主泊车方案主要集中在自主接驾、实时车位寻找、智能经停、智能避障方面的能力,其在自主泊车的过程中,可以识别小孩、地锁、车辆、锥形桶等细分障碍物,通过厘米级定位最大化车端智能,具有鲁棒性高、入位误差距离小于5厘米、入位角度小于1度等特点。

       相比其他三家不同,智行者自主代客泊车方案主要强调基于增强视觉标签的AVP解决方案,该方案结合低成本车规级硬件方案与轻量级场端改造。

       智行者用的增强视觉标签式AVP解决方案在车端配置了4个环视相机、1个前视相机、12个超声波雷达和4个毫米波雷达。

       对于传感器硬件来说,这些都是可量产的传感器组合,价格可控制在千元级别,其中某些具备L2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已实现部分硬件标配(包括10万元级别的国产车型)。

       据介绍,智行者提出的AVP解决方案基于增强型视觉标签进行车辆的全局路段规划、高精度定位、局部路径引导以及特殊路段语义信息标注,通过增强标签及云端调度进行轻量级场地升级,模拟出一套适用于任意停车场的完备交通系统。

       倒闭、裁员,自动驾驶市场的另一面

       中国倒下的第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是RoadStar(星行科技),作为自动驾驶领域曾经的明星项目,RoadSta倒下源于一则“深圳星行科技有限公司关于处理周光违纪行为的公告”,从投资人决定撤资到提起仲裁,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Roadstar投资人提起的撤资仲裁结果显示——三位创始人佟显乔、周光、衡量要为公司花掉的一个多亿负连带责任。

       也就是说,三位创始人要还掉此前公司花掉的投资人的每一份钱,如果无法通过起诉取消仲裁结果,并且无法偿还,三个创始人都可能会上“失信人”名单。

       最新的消息显示,三位创始人的去向也清晰:衡量去了大公司;佟显乔尚无最终去向,此前有创业或工作的消息;而周光,按照宣布融资5000万美元的深圳元戎的官方说法,周光是独立顾问。

       而在此之前,一度闪耀硅谷,吴恩达亲自参与实际运营的明星无人车公司Drive.ai也提交文件进行项目清盘,提交的文件披露,将在月底关停,并裁掉过半员工。

       除此之外,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正式决定裁掉中国办公室,包括直销团队和部分技术支持,并且将其销售模式,从直销模式恢复到刚进入中国的“代理模式”,这意味着,Velodyne基本不在扩大中国市场。

       资本是理性而追求效率的,历史上已经有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当市场出现了合并这样的重大变革,很快,烧钱铺量的行业乱象就会停止。

       毕竟,资本已经过了之前那段只以流量论英雄的时代,接下来,盈利能力才是决定融资能力的根本。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apolloshowerbox怎么用

       因为新公司没有用独立的配置中心,每次修改配置参数只能通过手动修改配置文件的方式,然后再重启重启重启,而且机器又是多台,这种方式无疑是非常低下的,而且极容易出错,所以才有了下面的配置中心选型。

        其实自己开发一个简单的配置中心也是非常容易的,基于redis+DB就能简单实现。但是要设计一个合格的配置中心还需要考虑如下几点:

        所以要自己开发一个独立的配置中心,还是要考虑得比较全面的。而且项目还是以业务为主,也没有足够人力来重新开发一套配置中心,所以就打算借助于开源的力量来满足目前的使用场景。

        因为现在的配置中心还是有一些开源实现的。像百度的Disconf,阿里的Diamond,携程的Apollo,还有基于Github的pull模式来实现。我为什么选择Disconf,主要有下面几个点的考量:

        Disconf是百度的一个分布式配置中心,目前已经开源。而且它是基于ja实现的,有简单的配置页面,而且官方还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 文档 .开发者只需按照它上面的步骤来即可安装,但是的安装文档比较扯淡,总结起来就是如下几点:

        然后启动Nginx.

        Disconf主要是依靠zookeeper的Watch机制来做配置实时修改的,我们都知道ZK是通过目录挂载的方式来做服务的自动注册与发布。客户端启动时注册了一个回调接口,当zk目录发生变化时会回调所有客户端节点,从而做到"实时"更新配置的目的。

        在配置中心添加的配置数据都被持久化到了DB中,每次客户端启动的时候会调用Disconf的Http接口获取最新的配置数据,如果网络不通,默认会重试三次,如果还不通,则抛出异常。如果第一次拉取配置就有问题,作为配置中心来讲是肯定是无解的,需要客户端去解决(一般这种情况是网络问题或者配置中心服务不可用导致)。

        我们这里不需要考虑第一次加载配置就失败的情况.那么问题来了:

        答案:不会,因为disconf会单独起一个线程做重连操作。

        答案:没有做这方面的保证。因为客户端连接到配置中心上以后会将机器名挂载到zk目录下,可以通过界面查看配置使用的机器数。

        所以要使用一个开源产品,还是要尽可能的掌握它,如果有太多未知因素在里面的话,出了问题很难被发现,对自己也是一个提升。

主要分为三步。

       先将apollo部署好,我们再使用apollo来为应用配置应用属性,环境变量等。

       携程开源的配置管理中心,能够集中化管理应用不同环境、不同集群的配置,配置修改后能够实时推送到应用端,并且具备规范的权限、流程治理等特性,适用于微服务配置管理场景。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apollo配置中心优点”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